资讯中心 > 正文

翻译名家李景端:新时代的翻译家需要“升级”

我译网 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4-24 13:50:29

作者简介:李景端是翻译出版界的知名人物,《译林》杂志及译林出版社的创建人,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,被美国人物传记研究所收入该所 1992 年出版的《国际杰出领导人物名录》第四版,并受聘担任该所出版、编辑评选委员会的特约评委。李景端是第一位被收入这本名录的中国出版界人士。

新时代的翻译家需要“升级”(节选)

 

国际文化交流,翻译必不可少,但新时代对翻译有了新要求。这就是译者要努力成为升级版翻译家,或者说翻译 2.0。为什么要升级?因为现在翻译面临来自三方面的压力,姑且不说它是挑战,只说是压力吧。

先说第一个压力,是市场需求的变化。翻译是供他人使用的,它的成果必须通过传播被受众接受了,翻译的价值才能实现。于是,翻译成果进到了传播领域,它的属性和规则就发生了变化,在学术领域,翻译成果是作品,是思维的再创作。但到了传播领域,它就兼具有商品的属性,就要遵循市场的规则,也就是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。通俗地说,就是希望多卖快卖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现在市场上就出现了三种时尚的翻译模式。

一是快餐翻译。在信息化时代,有些人对翻译,只要求信息的快捷传达,而不拘泥于文字的严谨对应,现在各地翻译公司中,就有不少是快餐翻译的客户。

二是网络众包。翻译过去通常是个体独立的思维劳动,一本书独自翻译,往往要一年或几年完成。现在依靠网络,实行众人碎片式的流水作业,网上称作众包翻译。

三是连译带改。这主要是在“中译外”中出现的现象。莫言作品有多种被译成外文。它的英译本译者,是著名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夫妇。为了让美国读者更好理解莫言作品,葛浩文在翻译中,往往要改动莫言原著的某些文字。如《天堂蒜薹之歌》,英文本的结尾,都被改成了与原著相反。因为葛浩文这种改动,是得到莫言同意的,所以在法律上没有问题,但在如何对待翻译上,却存在着争议。

 

再说第二个压力,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。这一点无需多解释。只要知道,装有某翻译软件的手机,现在拥用四十多种不同语言的即时翻译功能,就连好几种中文方言,也可以即时译成英文与人对话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,用不了几年,手机也可不用,衣服上装个钮扣,也许就可以与老外顺利交谈。总之,一般的对外社交和非专业的文字,人工翻译难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。

 

最后说第三个压力,是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。当今社会什么事都求快。在盛行微信、微博、微视频的微时代,许多人阅读,往往有个按快捷键和刷屏的习惯。遇到太长的文字,一按一滑,多少页就翻过去了。像普鲁斯特、奥斯汀那样拖泥带水的写法,如今不少人恐怕是没心思细读。这就给译者带来一个难题:对译文要不要和可以不可以酌情删节。对这个问题,很难有正确答案。

 

对于以上压力该如何应对?依笔者愚见,就是要包容,升级,坚守。

 

所谓包容,就是立足传统翻译的立场上,要对市场需要、法律不禁止的不规范翻译模式,如快餐翻译、众包翻译等,采取包容和引导的态度。市场有多种不同需求,精英与草根,各有所需,他干他的,你做你该做的,只要不违法,就各行其道。

 

本文重点谈升级。传统的译者包括外语工作者,都要认真关注新时代如何升级。

 

首先翻译理念要转変。外语已不像过去那么神秘,懂外语尤其是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了,外语这个饭碗,不是少数精英就能垄断。只会听说写已经不够了。必须明白,新时代懂外语,只是掌握了一种“工具”,便于去探索和研究跨文化时代的文明创新。因为大学各专业的毕业生,现大多都掌握英语,所以当前报考纯英语专业考生的热情有所下降,这也许也是一种预兆的信息吧。

 

其次翻译操作要更加谨慎。因为低端的翻译,可能被快餐翻译或人工智能替代了,轮到需要人工翻译时,大多是高端、复杂、精确度或艺术性要求很高的精品。这就需要翻译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,发挥译者主观更周到的判断性和更灵活的能动性。

 

最后还要强调,在包容、升级的同时,还必须牢记坚守。强调坚守,就是不能放弃翻译事业的职业底线。翻译学是门科学,是为促进世界交往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的。既然选择了翻译事业,就必须坚定地要做个中外文化的架桥人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使者。要坚守翻译学的宗旨和信念,恪守翻译职业道德,牢记译者姓“文”,不姓“钱”。升级不纯是致富的手段,而是适应新时代,丰富自己的知识,让自己的智慧更加放飞,尽力为巴别塔通天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 

 

【来源:中华读书报】